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 民族工作

辽源市打好“五张牌”持续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日期:2022-09-22 15:29:00

打印

字号:[]

分享:

  近年来,辽源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好“政治引领牌”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强化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等机制平台作用,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情感意志和自觉行动。 

  二是打好“典型示范牌”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为牵引,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突出严格把关,研究制定《辽源市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测评标准》,科学指导开展示范创建工作。突出推广交流,定期组织全市民族工作干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负责人开展“互观互检”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等方式,着力营造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已有6个单位获评“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单位”荣誉称号,1个集体和1人获得国务院表彰,1个村被命名为“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是打好“宣传教育牌”,持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注重国民教育,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先后举办民族特色文艺演出、民族特色运动会等活动2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不断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注重学校教育,加强同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宣传教育活动“进学校、进课堂”,召开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50次,推动宣传教育在青少年群体走深走实。 

  打好“载体创新牌”,全力打造民族工作辽源示范。依托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四馆一站一场一廊”,高标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强化实践引领、开展文体活动,着力构建“教育培训平台、实践示范平台、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力争使基地成为“民族板块”党员干部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教育的大学校、国民教育的大课堂,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打好“民族政策牌”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服务质效指导各县区在民族工作基础比较突出的6个街道(社区)开展“五微”(微组织、微平台、微热线、微窗口、微课堂)工作载体试点,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族群众服务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定期联系走访域内民品企业,加强民品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为企业享受贴息优惠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累计为民品企业贷款贴息2800万元。连续多年举办民族情促就业洽谈会,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就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帮助1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就业。充分整合民族村特色资源优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示范为目标,统筹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民族政策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奋力打造特色产业日益兴旺、各族群众团结和睦、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社会事业全面提升的民族特色村。朝阳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吉林省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