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风采】“吉林抗日第一人”冯占海
来源:
日期:2025-08-22 09:53:00
分享:
来源:
日期:2025-08-22 09:53:00
分享:
【编者】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岁月如歌,烽火记忆未敢忘。当我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触摸当年的破枪旧弹,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凝视当年残缺的东北地图,在密营深处聆听东北抗联战歌回响,一个穿越80年时空的答案愈发清晰——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以血铸剑,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铸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东北地区成为了全国最早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地区。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白山松水间各族人民不分党派、阶级、民族,汇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凝聚起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
2025年6月16日,在吉林市张作相官邸旧址,爱国将领冯占海事迹展正式对外开放。冯占海领导的东北义勇军是吉林抗战史的重要篇章。他率领麾下将士、收编绿林武装、发动民众共御外辱,书写了东北军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日的壮烈篇章。
冯占海,字寿山,1899年生于辽宁省锦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举兵抗日,被称为“吉林抗日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冯占海加入民革,成为吉林省民革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平生鸿鹄志 意气溢三军
1918年,生活贫苦却不甘心只做猪倌儿的冯占海准备赴沈阳参军,投靠当时已经发迹扬名的姨父——张作相。
凭借着张作相的关系,再加上自身机敏好学,冯占海获得了进入东北讲武堂的机会。1924年,张作相担任吉林督军,冯占海随之调任。不久后,张作相提拔其为中校承启官,承启官有“承上启下”的职能,各级官员想要见张作相就得先见冯占海,因此冯占海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官员与军官。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展现了非同常人的交际能力,办事措置裕如,说话滴水不漏。张作相看在眼里,也越发器重这个外甥。于是,1927年冯占海在吉林军属卫队团上校团长的竞争中,获得了时任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等军政高官的全票支持。
可等刚上任,冯占海就对卫队团的军纪大吃一惊:营连内黄赌毒一应俱全,军人的生活作风败坏不堪;吃空饷、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的现象更是数见不鲜。这种风气对于受过新型军事教育的冯占海来说,是断然无法容忍的。于是,他乘着“钦差”上任的东风,通过暗访调查、严肃军纪等方式,对情节严重的军官和士兵进行处分、撤职,此举使他赢得了广大基层士兵的支持。不仅如此,冯占海还大力启用军校出身的军官,教授卫队团军事知识,培养士兵军事技能,并将才能、人品俱佳的军官吸纳进卫队团的指挥系统当中。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卫队团从上到下就扫尽沉疴、焕然一新。
当时吉林军界有人评论:“冯占海的卫队团内可比东北军步兵第七旅,外可比日本陆军第三十二联队。”像这种评论传颂甚广,足以见得大家认可、欣赏冯占海突出的带兵水平和御将能力。
时危见人节日 世乱辨奸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制了震惊中外的“奉天事变”,悍然出兵入侵我国的东北地区。
此时,吉林督军兼省长张作相正在锦州为父亲守丧。参谋长熙洽卖国求荣,与日军勾连里应外合,长春、吉林两大城市危在旦夕。
9月23日,在吉林城外驻扎的冯占海得知“参谋长熙洽已投敌叛变,日军天野旅团即将进扎省城”的噩耗后义愤填膺,下令集结部队,在吉林城西南地区的官马山一带与日军展开对峙。
熙洽自恃对冯占海有提携之恩,以伪吉林省长的名义,三次派人诱降冯占海。可无论怎么威逼利诱,冯占海自始至终都没有动过心。官马山一带地形地势对冯部较为不利,很容易陷入被日、伪包夹的窘境当中,冯占海作为一团统帅没有急于求成,表现得相当稳重成熟。他一方面与诱降说客积极周旋,给熙洽营造出再差一点儿就能谈成的假象,极大拖延了与日军对峙的时间;一面有序地调度部队,快速向桦甸县靠山屯渡口转移。
最终,经过渡江、登山、跨越封锁线等一系列艰难险阻,冯部终于成功转移,摆脱被日、伪包夹的不利局面,为吉林抗日保留了火种。
光复河山 驱逐敌寇
松花江畔,老营盘镇,冯占海发表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讲话,据谭译所著的《冯占海抗战纪实》记载,冯占海着一身戎装,精神抖擞地召开誓师大会,他亮开嗓门说:“弟兄们,倭贼兴不义之师,侵我奉天,占我吉垣,屠我同胞。值此国难民危之际,熙洽逆贼不图报国,反倒认贼作父,引狼入室,东北父老同胞正处水火煎熬之中。凡我中国军人理当效命沙场,报国卫民,虽洒血捐躯亦不为憾。从即日起,我团官兵誓举义旗抗倭讨贼,义无反顾!占海自知才疏责重,还望全团将士、东北同胞同心协力,誓死御敌,光复河山,驱逐敌寇!”
三千军士在一面绣着“冯”字的旗帜下,群情激奋,满腔热血地喊出“光复河山,驱逐敌寇”的口号!此时正值十月,天气渐寒,北风不时奔赴呼号,校场内的军士们却俨然无惧,个个似有“此生身许国,奋勇肝胆热”的魄力。誓师大会结束后,冯占海立即通电全省各界,表明决心。同月,受张学良任命,诚允出任吉林省抗日政府代理主席,冯占海出任吉林省警备军司令(后改为边防军)。
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宾县(在今哈尔滨下辖)正式办公。不少志士仁人纷纷响应,誓师大会的三千军士也快速扩充为两万雄师,其中就有绿林武装的宫长海、姚秉乾,二人均是豪侠尚义之人。在招揽二人时,冯占海并没有因其过去是土匪就嫌生厌弃,而是与二人赠袍结义,共誓为抗日大业洒血捐躯。
在收到抗日政府成立和冯占海部扩军数倍的情报后,熙洽如坐针毡,加快撺掇组建伪吉林军,协同日军向抗日政府所在地宾县进犯。冯占海得知消息后,立刻与诚允合议,决定收缩防御,拭刀迎敌。
首次交战,对士气影响相当重要。面对敌众我寡,无险可守的态势,冯占海认为此战应在日军必经之路上设伏以待,陷阵夺胜。他派宫长海、姚秉乾率部在蛟河火车站进行伏击。
中午时分,火车进站,在等着去吃午饭的间隙,不少日军士兵跳下火车休息活动。突然,铁轨两侧送上了子弹盛宴,好好“款待”了这些日军,打得他们毫无还手之力。随着包围圈逐渐缩小,日军眼见大势已去,纷纷扔下武器逃命,满地辎重就这样被宫、姚二人带回了军营。蛟河伏击战的胜利,是冯占海部抗击日寇的第一战,意义非同凡响!
当日军得知兵败蛟河的军报后,要求率伪军向舒兰等地发起猛攻。冯占海早有应对,立刻下令部队撤出舒兰,命宫、姚二人率部在舒兰城东北方的水曲柳镇驻防。12月中旬,日军派飞机对水曲柳等地狂轰滥炸,造成了大量百姓伤亡。在接下来与伪军缠斗时,宫、姚部前后夹击,大破伪军。冯占海乘胜追击,回马直捣舒兰城,经过7个小时的鏖战,复夺舒兰城。此战缴获大量轻重武器,不少伪军士兵阵前“反正”,冯占海部再获新胜。
合兵抗日 血战松水
1932年1月,爱国将领依兰镇守使李杜拒绝附逆,毅然决定和诚允、冯占海聚首宾县,合兵抗日。
1月28日,第一次哈尔滨保卫战正式打响。冯、杜两部首次合作就配合默契,力挫日寇和伪军,大获全胜。战后,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也积极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群众参军报国,不少爱国人士也捐钱捐物,极大缓解了抗日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果实,冯占海向李杜建议,东北抗日力量不能各自为战,应尽快联合攘敌,打响江桥抗战的马占山将军就是合作的首选。
1月底,马占山、冯占海这两位抗日名将会晤了,当时盛传:“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前排山倒海”。在吉黑两省排山倒海的抗日之势下,1月31日,“吉林自卫军”正式成立,冯占海出任副总司令兼右路总指挥。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失败后,冯占海所部自卫军改称为“吉林抗日救国军”,冯占海任总司令,作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肩负起抗击日寇的重任。这时的冯占海在吉林地区已然成为“抗击日寇”的旗帜和代名词。经过几轮大战、恶战的淬炼,冯部人数不减反增,到1932年7月底,吉林救国军在收编了大量志愿民众和一些绿林武装后,重新编成了二十二个旅,十几个支队,部队发展到七万之众!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按照东北各路义勇军在宁安会议上的战略部署,冯占海在珠琦川一带召开了会议,与各部将领商议“光复”吉林城的计划,与会者无不热血沸腾。1932年9月5日,为了进一步落实进攻吉林的安排部署,冯占海与宫长海议定组织五路人马强袭盘踞在吉林的日伪当局。吉林省政协文史委出版的《吉林文史资料》第25辑中,记载了五路人马的具体部署:
第一路以宫长海为指挥,统率三旅之众计2万余人,从莲花、集家岭一带出发,溯第二松花江而上,向龙潭山和吉敦路江桥方向挺进,目标直指吉林东部的日军兵营;第二路指挥姚秉乾,率一万五千人由苇子沟出发,迂回到吉海路往攻吉林西部;第三路以王锡山为指挥,率3个旅向欢喜岭进攻,然后配合其他各部进攻市区;第四路以赵维斌为指挥,率3万人沿吉长线向九站、哈达湾挺进,直插莲河泡敌军兵营;第五路为总预备队。冯占海亲自参与第四路行动。
9月7日,各路兵马抢渡第二松花江。城中的军阀旧宦一阵战栗,日军忙派飞机进行轰炸阻拦,冯部将士悍不畏死,在密集的炮火覆盖下,硬生生地蹚出了一条路来。9月9日,主力部队相继渡过了第二松花江。许多战士在渡江时饱含热泪,这泪中蕴含的既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是对身边战友们浴血牺牲的悲恸哀伤。
见识到救国军的攻城强度后,吉林城伪军立刻电报“伪都”长春,乞求援军。与此同时,在桦皮厂一带,冯占海与日军展开激战,并击毙了日军的高级军官。伪军张海鹏部从长春驰援,也被王锡山率兵截击挫败。
9月11日,第二次攻城战打响。硝烟和血味儿已经让人闻不到其他味道了,此战无疑更加惨烈。次日夜,数百名敢死队架起云梯,悄悄登上城墙,抡起大刀冲杀进去,一名战士甚至用指肚在墙垛上刮出了血痕。突破口几度易手,战士们几乎用尽了最后一分气力,用大刀、石块甚至是牙齿去搏命,救国军的旗帜被战士们死死护住,在生命的最后他们喊出了“光复河山,驱逐贼寇!”“我们回家!回家了……”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面对强敌围困、补给困难的严峻形势,为保存有生力量,救国军毅然挥师南下,踏上了更为艰苦卓绝的转战征程。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从热河高原到冀中平原,从江淮大地到赣北山川,他们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热河保卫战”的烽火中,有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长城抗战”的古北口、喜峰口,回荡着他们英勇杀敌的呐喊;在安徽、江西的抗日战场上,他们同样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冯占海将军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等到这一天!冯占海与吉林抗日救国军,在漫长的岁月里挺身反抗,最终迎来了改写民族命运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冯占海将军作为抗日将领,受到了组织的高度信任。1955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任命书:任命冯占海为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之后,他当选为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省民革副主委,为我吉林建设和统战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1963年9月,冯占海将军在长春溘然长逝,享年63岁。按冯占海将军遗愿,家人们将骨灰埋葬于吉林市北山,他与这片用生命守护的热土相拥长眠。
(作者:省政协文史馆管鑫宇)
参考资料:
1.《冯占海抗战纪实》——谭译
2.《吉林文史资料》第25辑——王希亮 谭译
3.《白山黑水间的抗日名将冯占海将军——回忆我的父亲冯占海》——冯树棠
来源:省政协
初审:高强
复审:庄立勋
终审:李爽
友情链接